疫情推动“餐饮+新零售”跨越发展,餐饮企业该如何跟上这波趋势?

2020/03/30

在一年之前,《一篇你看得懂的“餐饮+新零售”解读!》首次明确定义了“餐饮+新零售”的概念。作为一个新的业态存在形式,“餐饮+新零售”一直是个不温不火的存在,很多餐饮企业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热情,但在真正涉足时却始终保持着谨慎,以一种“佛系心态”观望着业界走势。

为什么餐饮企业对“新零售”兴趣有余而尝试不足呢?

这还得首先从“餐饮”与“零售”的本质追求开始说起。

虽然大部分餐饮企业仍然是重资产企业,但餐饮业始终是一个服务业。餐饮的附加值在于“色、香、味、义、形”,其中“义”与“形”,除了对菜品的要求,更是对餐饮服务的要求。所以,餐饮业的主业在于创造以菜品为核心的全方位服务,最终的落脚点在于“饮食文化”,满足饱腹的基础上,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

反观零售的着眼点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资需要、物质享受,这是抛开行业特性之外零售与餐饮最本质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个区别,餐饮与零售在价值观认知方面存在本质差异。例如,餐饮追求顾客体验,零售追求产品多样;餐饮追求精简菜单,零售追求琳琅满目;餐饮更重视会员营销,零售更重视供应管控…

然而一字之差,让“零售”变成了“新零售”,从而拉近了零售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距离。对于顾客的切身体会就是,过去冷冰冰的商场变得温和亲民。过去买东西,要么选择柜台、要么选择电商,现在线上线下哪里都一样。正是这样的转变,让很多“零售”变得更加“餐饮”,显而易见的就是“7-11”成为了日本最大的“餐饮企业”。零售业张开了怀抱拥(chong)抱(ji)餐饮,那么餐饮业呢?

餐饮业做新零售的障碍究竟在哪里呢?

当“新零售”这个词出现不久,很多餐饮企业就开始关注并表现出兴趣,只是更多的餐饮企业表示“不知道怎么干”。那么咱们先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新零售”究竟“新”在哪里?

新零售并没有这么神秘,也没有很高大上,因为“新零售”只为了解决一件事情,那就是——“场景重构”,即重构“人、货、场”。

“人”即消费者、“货”即商品、“场”即购买商品的地方。

传统场景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人找货”。试想,你想要喝咖啡了,于是找一家附近的星巴克,到了店里看着菜单中的咖啡,挑选一杯,付钱,完成交易。

而在新零售场景下,消费者购买商品被重构为“货找人”。如果你是一个咖啡爱好者,此刻正在会议桌前与同事展开头脑风暴,陷入思考僵局的你们急需几分钟的休息。这时候,微信推送过来了一张瑞幸的咖啡券,你突然想到,大家来杯咖啡好不好?于是,你打开App,下单,过一会,包装精美的小蓝杯被送到了会议室。

这个小小的场景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从“你想要什么”变成“问你要不要”。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场”无限化。“场”则包括空间的“场”和时间的“场”,这就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时间和地点都扩展了。

正因如此,餐饮企业如果想要做新零售,首先要做的是“菜品商品化”,然而这其中存在几个重大障碍:

1、工艺障碍

直到今天,中式菜肴的标准化依然是一个难题。中餐企业对厨房和厨师的过度依赖让“烧菜”始终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而非“以机器为本”的制造过程。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菜品难以成为标准化商品,另一方面难以大批量生产。这就让餐饮行业在零售方面的尝试长时间停留在“外卖”层面。在外卖红利期之下,餐饮企业缺乏对菜品工艺革新的内在动力。

2、思想障碍

餐饮企业首先以服务业自居,外卖再火爆,餐饮人真正重视的还是堂食的高朋满座。一旦将菜品商品化,就意味着餐饮如新零售般延伸了“消费场”。如果哪里都能买到,势必有可能影响顾客来店消费的热情。试想,如果顾客通过商品化的菜品,在家里轻易烧出“馆子味”,那么谁还会去下馆子呢?这不就等于餐馆赖以生存的手艺和秘方外泄吗?这是餐饮人的一个普遍顾虑。

3、渠道障碍

连锁餐饮企业是典型的“分布式经营”企业,餐厅是服务的输出端口,也是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然而,餐厅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组织架构都不太适合成为一个零售经营场所。虽然饺子馆可以通过餐厅门店销售速冻饺子,但大多还是“捎带着卖”,这类销售收入从来不是餐厅的主要营业收入。能够通过电商、超市、社区店等标准化产品销售渠道出货的餐饮企业终归还是少数。除了工艺问题外,对渠道经营的不熟悉,产品各种批准文号的申请等等,对餐饮企业来说都是门槛。

因为上面几个原因,餐饮与零售之间,始终像是一条河的两岸,隔岸相望含情脉脉,却鼓不起游到对岸拥抱彼此的勇气。然而,当这条河中出现了一只黑天鹅,这一切可能都打破了。这只黑天鹅,就是发生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

餐饮+新零售在疫情期间改变了什么?

疫情进展到今天,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已经感同身受,无须多言。很多人都经历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超长假期”,而且是没有出游、没有聚餐的假期,让全国人民都享受了一把“天伦之乐”。餐馆停业,于是全民变大厨,朋友圈俨然成为了美食大赛,无论会不会做饭,都可以端起炒勺颠两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在家做饭,自然就要有原材料,菜市场里买菜困难,就要到网上买。于是,一些过去很少上网的中老年人也认识了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然而,年轻人的家庭厨房还是痛点多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01、对于一个懒得做饭的人,做饭要从洗菜切菜开始,太难为他了。

02、对于一个不会做饭的人,要将菜品调出餐馆的味道,太难为他了。

03、对于一个吃货来说,长时间脱离他喜爱的火锅、烤串、扎啤、奶茶,太难为他了。

一边是家庭厨房消费的日趋旺盛,一边是餐饮企业由于停业而哀鸿遍野,生存的压力倒逼餐饮人们冥思苦想自救之策。既然赖以服务输出的门店已经停业,还有没有其他的经营途径呢?于是,餐饮企业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餐饮+新零售”上。抱着“横竖是个死,不如冲一冲”的心态,这一次很多餐饮企业不再佛系,而是开始了勇敢的尝试。

十八碗、西贝、海底捞的预制菜

于是,不同的餐饮企业分别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探索过程,也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预制菜半成品在疫情期间大量涌现,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头部餐饮企业如海底捞、西贝,网红餐饮企业如仔皇煲、海南十八碗,均在此期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预制菜其实并非什么新鲜的玩意(这里讨论的预制菜不包括速冻包子饺子、烧鸡烧鸭、肉串、小龙虾、速食火锅等)。早在2015年,上海就出现了以预制菜半成品为主要商品的“我厨网”,到2016年“我厨网”达到日均6000单,但此后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预制菜领域也没有引起餐饮企业的太大兴趣,始终持续着不温不火的状态。而随着此次疫情,预制菜再次出现在人们的中,可以说是局势演化的必然,而且如今的预制菜也与五年前的预制菜大不一样。

预制菜发生了哪些变化?

过去,人们将“预制菜”视为一套标准化的中餐烹调原材料,以“我厨网”销售的响油鳝丝举例,标准调理包中包含了主料、辅料、调料。也就是说,从鳝鱼丝、香菇丝,到油盐酱醋,在这一份预制菜中统统包括。然而,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的复杂度,提升了产品标准化的门槛。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重大误区,那就是普通百姓在家做饭时要求的是“实在”,即“主料多,辅料少”,追求用量DIY。一旦在预制菜中,将主辅料用量全部定死,DIY的自由度就少了很多。

那么,预制菜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从顾客需求谈起。人们在家做饭,追求的是品质高、成本低、享受家庭亲情感,不希望制作麻烦、味道不好。针对这几个点,预制菜应做到的是:

01、给予家庭充分的DIY自由度,这就不适合将主辅料用什么和用多少全部规定好。

02、制作要简单,能够前置的标准化步骤统统帮顾客省掉,最好能达到“开袋、下锅、出锅”的步骤。

03、口味要好,这就包括调味、口感不能因采用预制菜而与到店用餐差异太大。

针对这几个需求点,最重要的就是预制菜产业要细分。既然不应该将主辅料定死,那么预制菜首先就应分为“净菜净肉”和“复合调味包”。净菜净肉解决的是方便快捷的问题,复合调味包则解决的是口味问题。在不使烹饪更加烦琐的情况下,这两者的分工,却让消费者DIY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净菜,无论买什么都可以用复合调味包作出美味。

通过预制菜的产业分工细化,净菜工厂和调味工厂将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发展态势,而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则可以根据自己已有基础设施,来制作更加贴近于已有产品的预制菜,释放中央厨房产能,同时对于餐饮企业的工艺改革冲击也比较小。

预制菜在“净菜净肉”和“复合调味包”哪个领域更有前途呢?

如果先不讨论速冻包子饺子、烧鸡烧鸭、肉串、小龙虾、速食火锅等已经成熟的商品化食品领域,我个人更看好复合调味包的前景。原因很简单,因为食材易得,而口味难学。

1、净菜

对于净菜来说,其附加值是节省了低价值的机械劳动,但大多数百姓家庭对于“刀功”并不是很讲究,自然为“刀功”买单的消费欲望也就比较小。再加上蔬菜进行洗净切配后,保质期大大缩短,甚至可能影响口感,这都是过去将预制菜整套出售时,市场不温不火的原因。除非太懒或者个人生活时间过于紧张,否则用比市场价格高一倍的价格购买净菜,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我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2、复合调味品

不过,对于复合调味包就大不一样了。复合调味品其实由来已久,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那么咖喱粉、蚝油,都属于复合调味品,因为他们都不是采用单一调料调制出来的。更为复杂的复合调味品在市场上也大量存在,比如著名的调味品厂商李锦记,就曾经推出过很多复合调味品,如烧烤酱、海鲜酱等等。

那么餐饮企业在复合调味品方面的机会在哪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了,所谓“定位”就是用品牌来替代消费者心智中已存在的概念。比如“汉堡”的概念被替换成了“麦当劳”,“功能饮料”的概念被替换成了“红牛”,“运动饮料”的概念被替换成了“宝矿力水特”,“凉茶”的概念被替换成了“王老吉”,“送礼”的概念被替换成了“脑白金”…

这与复合调味品有什么关系呢?仍然以李锦记来举例,李锦记咖喱酱是比较畅销的一款调味酱,那么假如专门做咖喱的知名餐饮连锁品牌“CoCo壱番屋”也出了一款咖喱酱(至本文成稿时,仍只是“假如”),它与李锦记咖喱酱的差异化应该在哪里呢?面对李锦记这样实力雄厚的调味品公司,作为一个餐饮企业,CoCo壱番屋有竞争的机会吗?想要获得机会,除了口味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在于品牌定位了。

李锦记定位于“调味品食品公司”,而CoCo壱番屋定位于“咖喱料理店”,由于这两个定位的不同,李锦记咖喱酱替代的人脑中的概念是“厨房中的瓶瓶罐罐”,而CoCo壱番屋替代的则是人脑中的“咖喱饭”。所以,从人的印象中,李锦记仿佛代表了厨房和厨艺,而CoCo壱番屋则仿佛代表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咖喱饭成品。哪个更能吸引吃货,就很显然了。

实际上成功的案例早就已经有了,那就是重庆火锅底料。在二十多年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由调味品公司出品的红油火锅底料,在2000年初的时候,小肥羊出品了自家品牌的火锅底料,并迅速替代了大量“杂牌”红油底料,从而占领了市场。后来,海底捞异军突起,其自有品牌的火锅底料成为消费者的不二选择。现在,当消费者准备在家吃重庆火锅时,选用的火锅底料大多数都是由餐饮企业出品的,而非食品公司出品的。

上面这些例子说明,餐饮企业与食品公司的定位不同,餐饮企业更容易定位到“美食、美味”,更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在店内吃饭时的流连忘返,从而使餐饮企业相对食品公司来说更容易在复合调味包领域占领市场份额,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个市场消费习惯的培养过程。

餐饮企业将自家的菜品制作成调味包,挑战又在哪里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上面所谈到的餐饮企业进入新零售领域的一些障碍,分别是思想障碍、工艺障碍、渠道障碍。那么咱们就来逐个进行一下复盘。

1、是否会影响堂食生意?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答,只要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为什么海底捞早早推出了自己的火锅底料,但火锅店门口依然还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答案无非两方面:

其一,大多数吃货是非常懒的,即便是复合调味包,也无法激起人们每天亲自做饭的热情,只能偶尔调剂口味。

其二,餐饮行业本质是服务业,服务的附加值是餐饮很重要的行业属性。对于海底捞来说,这更加显而易见,很多人去海底捞消费,三分为菜品,七分为服务。

从以上角度来说,预制菜或调味包,基本不会冲击餐饮现有堂食,因为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行业领域,况且它们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也不会形成对堂食的冲击。同样,预制菜或调味包只能作为餐饮主业之外的市场补充,而不会让餐饮公司转变为真正的食品公司,否则这件事情就玩大了,这也是餐饮企业进军预制菜领域需要做好的理性心理预期。

2、标准化与生产工艺

大多数连锁餐饮企业拥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和连锁配送体系。中央厨房的作用就是制作料包和半成品加工,以减少门店厨房制作难度,提高连锁店出品的标准化程度。这已经给餐饮企业进行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01、尽可能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做改进,而非研发新产品,避免投入过大。例如将集中配送的大包调料,改装成适合家庭使用的小料包。

02、适当改进工艺,提高调料包保质期,但要注意减少添加剂的使用,这也是餐饮企业相对食品公司的重要定位。

03、外包装不但要贴近消费者认知,也要便于通过电商等渠道售卖、运输。

04、如果商品需要进入流通渠道销售,则需要申请相关批准文号,但这一步要慎重,确保在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下再做,因为做了这一步就意味着商品需要批量生产了。

3、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一体化

餐饮企业通过预制菜和半成品涉足新零售,核心目的还是要通过重构“人、货、场”来实现经营扩大化。那么自然就涉及到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式,来扩大消费人群、消费时间、消费场所,从而让新零售的营收成为餐饮企业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餐饮企业对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也是进行预制菜或半成品商品化的必备基础设施。

众所周知,在疫情期间,外卖着实又火了一把。如果从重构“人、货、场”的角度来说,外卖已经可以称得上“餐饮+新零售”,只不过没有形成标准化商品。而达成外卖的核心前提,除了菜品结构、菜品包装、外卖运力外,外卖平台与公域流量,外卖小程序与私域流量,可以说是外卖的必备基础设施。

对于预制菜和半成品,从信息化角度来说,将他们同视为外卖的进一步演化,将预制菜和半成品直接纳入企业自营外卖中,目标客群是餐厅已有会员熟客,这是餐饮企业进入新零售领域的最简途径,也是初期投入最低的方法,这条路对于餐饮企业的“坑”也是最少的,更是避免与传统食品公司(如李锦记)直接开战的方式。当餐饮企业在新零售领域逐渐上路,市场前景已经明朗,再考虑传统零售通道,包括电商、超市、社区店等,到那个时候,餐饮企业往往就需要成立独立团队来管理零售事务了。

结语

写到最后,我还是要提醒一句,虽然因疫情而将预制菜和半成品推上了一个热点地位,但餐饮企业不要企图通过短时间改革而让预制菜和半成品成为餐饮企业的救命稻草。餐饮企业涉足新零售,不是疫情期间的短期行为,短期也不可能在预制菜半成品方面产生爆发效应。疫情虽然刺激了餐饮新零售的发展,但餐饮企业发展新零售依然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与其说预制菜半成品是疫情期间的热点,倒不如说疫情帮餐饮企业推开了一扇门,门外的道路是否能跑得顺,还是事在人为的。如同餐饮企业老板曾经创业一样,既怀有匠心和敬畏,同时也以积极心态拥抱变革。

疫情让“餐饮+新零售”的革新速度至少提升了2-3年,对于规模型连锁企业,尤其是比较容易将菜品标准化的餐饮企业,如果在一年前对此还持观望态度,此次疫情相当于再次戳了你一下,提醒你时代在发生变化。如果你的品牌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不妨试一试。但理智很重要,不要太心急,也不要太佛系,在坚定餐饮主业的前提下,对新零售进行有益的尝试,从营收比例1%开始做起,只要确保自己在趋势的正确道路上不掉队就可以了。这就是这篇文章最后要说的话。

 

天津市神州商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餐饮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管理咨询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品牌“天财商龙”创立于1998年,是国内具有深厚行业底蕴的餐饮信息化品牌。目前公司拥有互联网SaaS技术三大餐饮软件产品线——智能POS餐饮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包括收银软件、厨房管理、智能点餐系统、库房管理、会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移动扫码点餐支付、微信智慧餐厅(外卖小程序)等,打造智慧餐饮,适用于不同规模、各种业态的餐饮企业。

购买咨询电话咨询售后服务